-
Python中list列表內元素可進行替換。
列表中已有的元素,可通過索引指定位置,再賦予新的元素皆可以替換列表中原有的元素。
如:L=['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中,需將列表中原有元素'Candy'去掉,同時添加一個新元素'Canlina',按照字母排序,新元素的位置恰好是原有元素的位置,原有元素'Candy'的位置處于列表的第三個元素,那么替換新元素時程序應編寫為L[2]=‘Canlina’
names=['Alice',?'Bob',?'Candy',?'David',?'Ellena']?#list列表中原有元素 names[2]='Canlina'?#將新元素替換至列表中第三個位置 print(names)?#==》輸出?['Alice',?'Bob',?'Canlina',?'David',?'Ellena']
替換元素也可用元素倒序索引來進行,如上訴列子,names[2]可書寫成names[-3]。
注:若替換一個不存在的元素位置時,同樣會引起Python運行錯誤
查看全部 -
# Enter a code
def func(param):
? ?if isinstance(param, list):
? ? ? ?result = 0
? ? ? ?for item in param:
? ? ? ? ? ?if isinstance(item, int) or isinstance(item, float):
? ? ? ? ? ? ? ?result += item
? ? ? ?return result
? ?elif isinstance(param, tuple):
? ? ? ?result = 1
? ? ? ?for item in param:
? ? ? ? ? ?if isinstance(item, int) or isinstance(item, float):
? ? ? ? ? ? ? ?result *= item
? ? ? ?return result
? ?return None
print([1, 2, 3, 'abc'])查看全部 -
Python中,list列表中的元素可以刪除。
刪除列表元素時可使用pop()方法,但pop()方法在刪除列表元素時默認刪除的是處于末尾的元素。
若需刪除指定位置的元素,需要在pop()方法內設置一個參數,該參數位置即為指定刪除的元素位置,如指定刪除列表內第三個位置的元素時,pop()方法內設置參數為pop(2)。
pop()內只可接受一個參數,若有多個參數需要刪除時,需設置多個pop()方法,不可在一個pop()內設置多個參數。
注:在刪除列表內指定位置的參數時,該參數刪除后,處于后一位的參數將會往前遷移至被刪除的參數的所處位置。
如:L=['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刪除第三個參數'Candy',第三個參數'Candy'刪除后,處于它后一位的參數'David'將會往前遷移成第三個參數。
查看全部 -
例:將'Zero', 'Phoebe', 'Gen'按照不同方法以首字母順序插入list列表['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中
(1)append()和insert()聯合的方法
names=['Alice',?'Bob',?'Candy',?'David',?'Ellena']?#list列表中原有元素 names.append('Zero')?#首字母Z,在26字母中末尾,使用append()方法 names.insert(5,'Gen')?#首字母G,按list列表原有元素應排在第六位,使用insert()方法 names.insert(6,'Phoebe')#首字母P,按list列表原有元素應排在第七位,使用insert()方法 print(names)?#==》輸出(2)sort()公式和append()方法聯合
L=['Alice',?'Bob',?'Candy',?'David',?'Ellena']?#list列表原有元素 O=['Zero',?'Phoebe',?'Gen']?#將需要插入的新元素組成列表 O.sort()?#運行sort()服務,將首字母從小到大排序 for?i?in?O:??#將O列表所含元素依次代入i ????L.append(i)?#將i所含元素插入L列表 print(L)?#==》輸出
查看全部 -
在Python中,可以向list列表中添加新元素。
向列表添加新元素有兩種方法。
(1)使用append()方法,將新元素追加至元素末尾。但需要注意的是,append()方法總是將新元素添加到列表的尾部,無法添加至列表的指定位置。
(2)使用insert()方法,insert()方法與append()方法不一樣,insert()方法可將新元素添加至指定位置,因此insert()方法需要兩個參數,分別為需要插入的位置以及需要插入的文字。
注:如果list列表內需要插入的新元素的位置在原先已存在元素時,在新元素插入后,圓心的元素都會自動往后移動一位,這個時候再使用相同的索引獲取后面的元素,將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如:names = ['Alice', 'Bob', 'David', 'Ellena'],需要插入一個新元素'Candy',若按照首字母排序的話那么新元素應排在第三的位置,那么代碼展示為
names?=?['Alice',?'Bob',?'David',?'Ellena']?#原列表 print(names[2])?#?==>?David?#取列表內第三個元素結果 names.insert(2,?'Candy')?#將新元素'Candy'插入第三的位置 print(names[2])?#?==>Candy?#索引第三個位置的元素時則得到新的結果
查看全部 -
1.除了返回None、一個值以外,函數也可以返回多個值,在函數中,如果需要返回多個值,多個值之間使用逗號分隔即可,但是需要注意順序。
2.也可以使用一個值存儲函數返回的多值結果。
3.注意打印的result,其實它是tuple類型,如果我們需要取出結果中的周長或者面積,使用對應位置的下標就可以獲得對應的結果。
查看全部 -
python內置函數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functions.html
查看全部 -
使用倒序的手法進行訪問list列表時也可以用sort方式進行切片訪問。
scores=[95.5,85,59,66,72] scores.sort(reverse=True) print(scores[-5:-2])
在上述公式中,scores.sort是現將列表內元素進行從小到大的排序,再通過執行reverse=True將已排列好的順序進行倒序,即更改為從大到小,再通過切片的方式取得想要的結果
查看全部 -
訪問list列表內元素時支持倒序,在list列表中,最后的元素也就是倒數第一個,使用倒序的方式來表示時用-1來表示。
以names = ['Alice', 'Bob', 'David', 'Ellena']為例,列表內最后一個元素為'Ellena',因此當我們計算結果編寫為print(names[-1])時,我們即可得到Ellena,若更改為print(names[-2]),則會取列表內倒數第二個元素,即David。
注:訪問list列表時倒序與正序訪問一致不可越界,當訪問列表數發生越界時,系統將會進行報錯提醒。
查看全部 -
list列表使用索引方式可進行訪問時可用單個索引與聯合索引方式。
如:L = [95.5, 85, 59, 66, 72],取成績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單個索引方式為:
L=[95.5,?85,?59,?66,?72] print(names[0])#第一名在列表元素第一位,取索引值0 print(names[1])#第二名在列表元素第二位,取索引值1 print(names[4])#第三名在列表元素第二位,取索引值4
聯合索引方式為:
scores=[95.5,?85,59,66,72] print(scores[0],scores[1],scores[4])#將索引值組合在一起同步輸出
查看全部 -
s = 0
rs = 0
while s < 1000 :
print (rs)
if s % 2 != 0
Continue
rs += s
查看全部 -
Python中代碼區分大小寫
查看全部 -
while?
if
continue? #此處continue相當于if True ,直接跳過While循環內的后續所有代碼,直接繼續前面部分的代碼,相當于循環的分界線;
查看全部 -
“while True:”中“True”首字母需要大寫
“在Python中,=是賦值的意思,==是用于判斷是否相等。?他們之間的區別就是代表的含義有所不同。?一個等號代表的含義是賦值,將某一個數值賦給某個變量,比如a=3,將3這個數值賦予給a。 兩個等號是判斷是否相等,返回True和False,比如1==1,他們是相等的,那么就返回true;1==2,他們是不相等的,那么就返回false?!?/p>
查看全部 -
數字上相等“==”,True(注意大寫)
查看全部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