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開發工程師
未來3-5年企業高性能項目不可替代的語言,從基礎到項目實戰再到重構,真正從入門到精通
在上一節,我們已經了解到了足夠多的error
接口及其周邊的知識。現在,是學習另外一種異常處理方式的時候了。先來展示一個名詞——panic
。panic
可被意譯為運行時恐慌。因為它只有在程序運行的時候才會被“拋出來”。并且,恐慌是會被擴散的。當有運行時恐慌發生時,它會被迅速地向調用棧的上層傳遞。如果我們不顯式地處理它的話,程序的運行瞬間就會被終止。這里有一個專有名詞——程序崩潰。內建函數panic
可以讓我們人為地產生一個運行時恐慌。不過,這種致命錯誤是可以被恢復的。在Go語言中,內建函數recover
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實際上,內建函數panic
和recover
是天生的一對。前者用于產生運行時恐慌,而后者用于“恢復”它。不過要注意,recover
函數必須要在defer
語句中調用才有效。因為一旦有運行時恐慌發生,當前函數以及在調用棧上的所有代碼都是失去對流程的控制權。只有defer
語句攜帶的函數中的代碼才可能在運行時恐慌迅速向調用棧上層蔓延時“攔截到”它。這里有一個可以起到此作用的defer
語句的示例:
defer func() { if p := recover(); p != nil { fmt.Printf("Fatal error: %s\n", p) } }()
在這條defer
語句中,我們調用了recover
函數。該函數會返回一個interface{}
類型的值。還記得嗎?interface{}
代表空接口。Go語言中的任何類型都是它的實現類型。我們把這個值賦給了變量p
。如果p
不為nil
,那么就說明當前確有運行時恐慌發生。這時我們需根據情況做相應處理。注意,一旦defer
語句中的recover
函數調用被執行了,運行時恐慌就會被恢復,不論我們是否進行了后續處理。所以,我們一定不要只“攔截”不處理。
我們下面來反觀panic
函數。該函數可接受一個interface{}
類型的值作為其參數。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調用panic
函數的時候可以傳入任何類型的值。不過,我建議大家在這里只傳入error
類型的值。這樣它表達的語義才是精確的。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調用recover
函數來“恢復”由于調用panic
函數而引發的運行時恐慌的時候,得到的值正是調用后者時傳給它的那個參數。因此,有這樣一個約定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運行時恐慌代表程序運行過程中的致命錯誤。我們只應該在必要的時候引發它。人為引發運行時恐慌的方式是調用panic
函數。recover
函數是我們常會用到的。因為在通常情況下,我們肯定不想因為運行時恐慌的意外發生而使程序崩潰。最后,在“恢復”運行時恐慌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處理措施的得當。
命令源碼文件index.go中有三個函數:main
、outerFunc
和innerFunc
。在innerFunc
函數中,我準備通過調用panic
函數引發一個運行時恐慌。請你在文件中的適當位置添加一條defer
語句,以使得該運行時恐慌得到“恢復”。并且,該文件的運行應該使標準輸出上打印出:
Enter main Enter outerFunc Enter innerFunc Fatal error: Occur a panic!
應該在main
函數的開始處添加:
defer func() { if p := recover(); p != nil { fmt.Printf("Fatal error: %s\n", p) } }()
請驗證,完成請求
由于請求次數過多,請先驗證,完成再次請求
打開微信掃碼自動綁定
綁定后可得到
使用 Ctrl+D 可將課程添加到書簽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