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多線程
本小節我們將學習 Java 多線程,通過本小節的學習,你將了解到什么是線程,如何創建線程,創建線程有哪幾種方式,線程的狀態、生命周期等內容。掌握多線程的代碼編寫,并理解線程生命周期等內容是本小節學習的重點。
1. 什么是線程
要了解什么是線程,就要先了解進程的概念。
進程,是指計算機中已運行的程序,它是一個動態執行的過程。假設我們電腦上同時運行了瀏覽器、QQ 以及代碼編輯器三個軟件,這三個軟件之所以同時運行,就是進程所起的作用。
線程是操作系統能夠進行運算調度的最小單位。大部分情況下,它被包含在進程之中,是進程中的實際運作單位。也就是說一個進程可以包含多個線程, 因此線程也被稱為輕量級進程。
如果你還是對于進程和線程的概念有所困惑,推薦一篇比較優秀的文章,有助于幫助你理解進程和線程的概念。
2. 創建線程
在 Java 中,創建線程有以下 3 種方式:
- 繼承
Thread
類,重寫run()
方法,該方法代表線程要執行的任務; - 實現
Runnable
接口,實現run()
方法,該方法代表線程要執行的任務; - 實現
Callable
接口,實現call()
方法,call()
方法作為線程的執行體,具有返回值,并且可以對異常進行聲明和拋出。
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下這 3 種方法的具體實現。
2.1 Thread 類
Thread
類是一個線程類,位于 java.lang
包下。
2.1.1 構造方法
Thread
類的常用構造方法如下:
Thread()
:創建一個線程對象;Thread(String name)
:創建一個指定名稱的線程對象;Thread(Runnable target)
:創建一個基于Runnable
接口實現類的線程對象;Thread(Runnable target, String name)
:創建一個基于Runnable
接口實現類,并具有指定名稱的線程對象。
2.1.2 常用方法
void run()
:線程相關的代碼寫在該方法中,一般需要重寫;
void start()
:啟動當前線程;
static void sleep(long m)
:使當前線程休眠 m
毫秒;
void join()
:優先執行調用 join()
方法的線程。
Tips:
run()
方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它是用于編寫線程執行體的方法,不同線程之間的一個最主要區別就是run()
方法中的代碼是不同的。
可翻閱官方文檔以查看更多 API。
2.1.3 實例
通過繼承 Thread
類創建線程可分為以下 3 步:
- 定義
Thread
類的子類,并重寫該類的run()
方法。run()
方法的方法體就代表了線程要完成的任務; - 創建
Thread
子類的實例,即創建線程對象; - 調用線程對象的
start
方法來啟動該線程。
具體實例如下:
/**
* @author colorful@TaleLin
*/
public class ThreadDemo1 extends Thread {
/**
* 重寫 Thread() 的方法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這里是線程體");
// 當前打印線程的名稱
System.out.println(get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實例化 ThreadDemo1 對象
ThreadDemo1 threadDemo1 = new ThreadDemo1();
// 調用 start() 方法,以啟動線程
threadDemo1.start();
}
}
運行結果:
這里是線程體
Thread-0
小伙伴們可能會有疑問,上面這樣的代碼,和普通的類實例化以及方法調用有什么區別的,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稍微復雜些的實例:
/**
* @author colorful@TaleLin
*/
public class ThreadDemo2 {
/**
* 靜態內部類
*/
stat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int i = 3;
MyThread(String name) {
super(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while (i > 0) {
System.out.println(getName() + " i = " + i);
i--;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創建兩個線程對象
MyThread thread1 = new MyThread("線程1");
MyThread thread2 = new MyThread("線程2");
// 啟動線程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
運行結果:
線程2 i = 3
線程1 i = 3
線程1 i = 2
線程2 i = 2
線程1 i = 1
線程2 i = 1
代碼中我們是先啟動了線程 1,再啟動了線程 2 的,觀察運行結果,線程并不是按照我們所預想的順序執行的。這里就要劃重點了,不同線程,執行順序是隨機的。如果你再執行幾次代碼,可以觀察到每次的運行結果都可能不同:

2.2 Runnable 接口
2.2.1 為什么需要 Runnable
接口
通過實現 Runnable
接口的方案來創建線程,要優于繼承 Thread
類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原因:
- Java 不支持多繼承,所有的類都只允許繼承一個父類,但可以實現多個接口。如果繼承了
Thread
類就無法繼承其它類,這不利于擴展; - 繼承
Thread
類通常只重寫run()
方法,其他方法一般不會重寫。繼承整個Thread
類成本過高,開銷過大。
2.2.2 實例
通過實現 Runnable
接口創建線程的步驟如下:
- 定義
Runnable
接口的實現類,并實現該接口的run()
方法。這個run()
方法的方法體同樣是該線程的線程執行體; - 創建
Runnable
實現類的實例,并以此實例作為Thread
的target
來創建Thread
對象,該Thread
對象才是真正的線程對象; - 調用線程對象的
start
方法來啟動該線程。
具體實例如下:
/**
* @author colorful@TaleLin
*/
public class RunnableDemo1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int i = 5;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while (i > 0)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i = " + i);
i--;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創建兩個實現 Runnable 實現類的實例
RunnableDemo1 runnableDemo1 = new RunnableDemo1();
RunnableDemo1 runnableDemo2 = new RunnableDemo1();
// 創建兩個線程對象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runnableDemo1, "線程1");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runnableDemo2, "線程2");
// 啟動線程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
運行結果:
線程1 i = 5
線程1 i = 4
線程1 i = 3
線程1 i = 2
線程2 i = 5
線程1 i = 1
線程2 i = 4
線程2 i = 3
線程2 i = 2
線程2 i = 1
2.3 Callable 接口
2.3.1 為什么需要 Callable
接口
繼承 Thread 類和實現 Runnable 接口這兩種創建線程的方式都沒有返回值。所以,線程執行完畢后,無法得到執行結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Java 5 后,提供了 Callable
接口和 Future
接口,通過它們,可以在線程執行結束后,返回執行結果。
2.3.2 實例
通過實現 Callable
接口創建線程步驟如下:
- 創建
Callable
接口的實現類,并實現call()
方法。這個call()
方法將作為線程執行體,并且有返回值; - 創建
Callable
實現類的實例,使用FutureTask
類來包裝Callable
對象,這個FutureTask
對象封裝了該Callable
對象的call()
方法的返回值; - 使用
FutureTask
對象作為Thread
對象的 target 創建并啟動新線程; - 調用
FutureTask
對象的get()
方法來獲得線程執行結束后的返回值。
具體實例如下: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allabl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ionException;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FutureTask;
/**
* @author colorful@TaleLin
*/
public class CallableDemo1 {
static class MyThread implements Callable<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call() { // 方法返回值類型是一個泛型,在上面 Callable<String> 處定義
return "我是線程中返回的字符串";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ecution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 常見實現類的實例
Callable<String> callable = new MyThread();
// 使用 FutureTask 類來包裝 Callable 對象
FutureTask<String> futureTask = new FutureTask<>(callable);
// 創建 Thread 對象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futureTask);
// 啟動線程
thread.start();
// 調用 FutureTask 對象的 get() 方法來獲得線程執行結束后的返回值
String s = futureTask.get();
System.out.println(s);
}
}
運行結果:
我是線程中返回的字符串
3. 線程休眠
在前面介紹 Thread
類的常用方法時,我們介紹了 sleep()
靜態方法,該方法可以使當前執行的線程睡眠(暫時停止執行)指定的毫秒數。
線程休眠的實例如下:
/**
* @author colorful@TaleLin
*/
public class SleepDemo implements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1; i <= 5; i ++) {
// 打印語句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執行第" + i + "次");
try {
// 使當前線程休眠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實例化 Runnable 的實現類
SleepDemo sleepDemo = new SleepDemo();
// 實例化線程對象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sleepDemo);
// 啟動線程
thread.start();
}
}
運行結果:
Thread-0:執行第1次
Thread-0:執行第2次
Thread-0:執行第3次
Thread-0:執行第4次
Thread-0:執行第5次

4. 線程的狀態和生命周期
java.lang.Thread.Starte
枚舉類中定義了 6 種不同的線程狀態:
NEW
:新建狀態,尚未啟動的線程處于此狀態;RUNNABLE
:可運行狀態,Java 虛擬機中執行的線程處于此狀態;BLOCK
:阻塞狀態,等待監視器鎖定而被阻塞的線程處于此狀態;WAITING
:等待狀態,無限期等待另一線程執行特定操作的線程處于此狀態;TIME_WAITING
:定時等待狀態,在指定等待時間內等待另一線程執行操作的線程處于此狀態;TERMINATED
:結束狀態,已退出的線程處于此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線程在給定的時間點只能處于一種狀態。這些狀態是不反映任何操作系統線程狀態的虛擬機狀態。
線程的生命周期,實際上就是上述 6 個線程狀態的轉換過程。下圖展示了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

5. 小結
通過本小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線程是操作系統能夠進行運算調度的最小單位。線程也被稱為輕量級進程。在 Java 中,可以以 3 種方式創建線程,分別是繼承 Thread
類、實現 Runnable
接口以及實現 Callable
接口??梢允褂渺o態方法 sleep()
讓線程休眠。線程狀態有 6 種,也有資料上說線程有 5 種,這部分內容我們按照 Java 源碼中的定義 6 種來記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