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回答

TA貢獻1848條經驗 獲得超2個贊
首先,mode和typeof可以歸為一個類別,class是另外一個類別。mode和typeof描述的是數據在內存中的存儲類型;class描述的是對象的類屬性(比如馬就是一個類,紅馬或者白馬就是子類,張三的白馬和李四的紅馬就是對象,馬這個類有什么屬性就是類屬性,就像顏色,體重等等)
因為歷史的原因(更新過好多次,前身是S語言),所以R語言中數據對象的存儲類型變化過好多次。mode和storage.mode得到的是一種比較古老的類型,來自于S語言,其中storage.mode比mode要更精確
mode(3L) # numeric
storage.mode(3L) # integer
typeof 是一種最新的查看類型的函數,針對于R語言而非S語言,而且更為精確,更為細致
storage.mode(`identical`) # function
storage.mode(`if`) # function
typeof(`identical`) # closure
typeof(`if`) # special
class和oldClass返回對象的類屬性。對于指定類屬性的數據對象,class和oldClass的結果是一樣的
a=data.frame(1:10)
oldClass(a) # "data.frame"
class(a) # "data.frame"
但是如果沒有指定數據對象的類屬性,那么oldClass返回NULL,而class會根據數據對象的存儲類型(type)與維度屬性來自動給出一個類屬性
oldClass(3L) # NULL
class(3L) # integer
class(structure(3L, dim=1)) # array
class(structure(3L, dim=c(1,1))) # matrix

TA貢獻1900條經驗 獲得超5個贊
mode storage.mode typeof 是一類,檢查變量類型,如list integer character等
關系是,從前往后,檢查精度越來越細。所以當想看粗類別時,就用mode,看細類別用typeof.
# 此時后兩者都能查到最細的程度
mode(1:5) # numeric
storage.mode(1:5) # integer
typeof(1:5) # integer
# 此時只有typeof能查到最細的程度
mode(`+`) # function
storage.mode(`+`) # function
typeof(`+`) # builtin
# 這里稍微解釋一下,`+`是一個函數
# 下面兩個例子等價
1+2 # 3
`+`(1,2) # 3
class和另外三個不是一個體系
對于有”class”屬性的變量,返回的就是這個屬性對應的值
對于沒有”class”屬性的變量,則根據它的類型、維度來確定
# 有"class"屬性,只認屬性
a <- 1:6
df <-data.frame(a,a+1)
class(df) # data.frame
class(df)<- "abc" # 隨便定義一個值
class(df) # abc
#沒有屬性,根據類型和dim屬性
ar <- array(1:4)
attributes(ar) # 數組dim為4
mat <- matrix(1:4)
attributes(mat) # 矩陣dim為4 1 兩個值
a <- 1:4 # 沒有dim
class(a) # integer
aar <- structure(a,dim=4) # 賦予類似array的dim
class(aar) # array
amat <- structure(a,dim=c(4,1)) # 賦予類似matrix的dim
class(amat) # matrix
class(list(1:4)) # list 不一樣類型

TA貢獻1848條經驗 獲得超10個贊
css中 .名字 開頭的 是class引用的
#名字 開頭的 是匹配所有id為名字 的都
名字 開頭的 是代表這個名字類型的對象都具有這個css
例如
.div{} <div class="div">
#div <div id="div">
div <div>

TA貢獻1811條經驗 獲得超6個贊
class是類的意思 就是說給這個層定義一個類 用來控制這個層 而ID具有很多語言都共有的功能,比如JS里也用ID來標記標簽來控制,所以有時候在使用時會造成混亂,建議不必須用ID的時候不要用,用class就行了!至于那個type是類型的意思,用來說明你的代碼是什么代碼,沒什么其他的!
- 6 回答
- 0 關注
- 2255 瀏覽
添加回答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