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回答

TA貢獻1865條經驗 獲得超7個贊
1、網際協議的支持情況不同,TCP/IP一開始就考慮到多種異構網的互連問題,并將網際協議IP作為TCP/IP的重要組成部分。ISO和CCITT最初只考慮到全世界都使用一種統一的標準公用數據網將各種不同的系統互連在一起。
2、無線連接服務的支持標準不同,TCP/IP一開始就對面對連接服務和無連接服務并重,而OSI在開始的時只強調面向連接這一種服務。一直到很晚OSI才開始制定另一種無連接服務的有關標準。
3、網絡管理能力不同,TCP/IP較早就有很好的網絡管理功能,而OSI到后來才考慮這個問題。TCP/IP的不足 : TCP/IP模型對“服務”,“協議”和“接口”等概念沒有很清楚的區分開,TCP/IP模型的通用性比較差。
擴展資料:
ISO/OSI和TCP/IP的共同點:
1、都是采用協議分層的方法,將龐大且復雜的問題劃分為若干個較為容易處理的范圍較小的問題
2、各協議層次的功能大體上相似,都存在網絡層,傳輸層和應用層。網絡層實現點到點通信,并完成路由選擇,流浪控制和擁賽控制功能;傳輸層實現端到端通信,將高層的用戶應用與低層的通信子網隔離開來,并保證數據傳輸的最終可靠性。
3、兩者都可以解決異構網的互連,實現世界上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4、都是計算機通信的國際標準,OSI原則上是國際通用,TCP/IP是當前工業界使用最多的

TA貢獻1871條經驗 獲得超13個贊
ISO/OSI 是說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網絡七層協議理論參考模型(OSI)
中文網絡七層為: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TCP/IP簡單來說 這是一種網絡傳輸協議
TCP/IP 協議覆蓋了 OSI 網絡結構七層模型中的六層,并支持從交換 諸如多協議標記交換,到應用程序諸如郵件服務方面的功能。TCP/IP 的核心功能是尋址和路由選擇(網絡層的 IP/IPV6 )以及傳輸控制(傳輸層的 TCP、UDP)。

TA貢獻1847條經驗 獲得超7個贊
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 應用層 -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6 表示層 -為異種機通信提供一種公共語言
5 會話層 -建立和維持會話,并能使會話獲得同步
4 傳輸層 -源端到目的端對數據傳送進行控制
3 網絡層 -建立網絡連接和為上層提供服務
2 數據鏈路層 -為網絡層提供數據傳送服務
1 物理層-傳輸透明bit流。
其中高層,既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層,既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絡的端到端的數據流。
而TCP/IP協議只有五層
應用層: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網絡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傳輸層:在此層中,它提供了節點間的數據傳送,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服務,主要功能是數據格式化、數據確認和丟失重傳燈。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用戶數據報協議(UDP)等,TCP和UDP給數據包加入傳輸數據并把它傳輸到下一層中,這一層負責傳送數據,并且確定數據已被送達并接收。
互連網絡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網絡接口層(主機-網絡層):接收IP數據報并進行傳輸,從網絡上接收物理幀,抽取IP數據報轉交給下一層,對實際的網絡媒體的管理,定義如何使用實際網絡(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來傳送數據。
物理層:以二進制數據形式在物理媒體上傳輸數據。
- 4 回答
- 0 關注
- 2649 瀏覽
添加回答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