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答

TA貢獻2041條經驗 獲得超4個贊
我試著搜了一下,中文資料基本都把IoC(控制翻轉)和DI(依賴注入)混為一談,就連StackOverflow上的第一位答案也犯了同樣的問題(幸好下面有高票的反對評論,否則我的世界觀都快壞掉了)
控制翻轉是代碼復用的一種模式(注意不是設計模式)
一般(非IoC)的復用,通常是用戶代碼調用組件(任意形式的被復用的代碼,本答案中統稱為組件)。也就是用戶代碼解決“Why it works, What to do”,組件解決“How to do”,邏輯的入口是用戶代碼,
而控制翻轉則是組件來調用用戶代碼,也就是組件解決“Why it works, When to do”,用戶代碼解決“What to do”,邏輯的入口是組件
下面是除了DI之外的控制翻轉的例子
接口/虛函數 組件調用接口/虛函數,具體由用戶代碼實現
發布訂閱(事件)模式 組件觸發事件,用戶代碼訂閱事件
回調 用戶代碼寫回調,組件來調用
幾乎所有能被稱之為框架的東西 用戶代碼在規定的地方實現具體業務邏輯,剩下的框架負責

TA貢獻1772條經驗 獲得超8個贊
通俗的說,一個項目由各個類組成。一個類在一個項目會被很多地方使用。
如果按照傳統的寫法就是每個用的地方都需要
new Class()
如果參數很復雜,每個地方都需要new Class(param1, param2, param3, ..)
此時每次修改類的構造函數, 那么每個地方需要跟著修改。工作量大,耦合度高。
但是可以把需要使用的類,初始化一次,放到一個容器中保存起來,其他需要使用的地方,
只需要調用容器的方法Container->getClassINeed()
那么,使用這個類和生成這個類通過中間的容器分開了。
示例可以看Phalcon
框架,文檔里給的例子,教你一步步搭建自己的容器
一些管理對象生成的設計模式,本身也算一種容器的實現, 例如常見的工廠模式
- 2 回答
- 0 關注
- 824 瀏覽
添加回答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