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在线久爱草,狠狠天天香蕉网,天天搞日日干久草,伊人亚洲日本欧美

為了賬號安全,請及時綁定郵箱和手機立即綁定
慕課專欄

目錄

索引目錄

用技術人的眼光看世界 • 程序員技術指北

原價 ¥ 99.00

立即訂閱
05 天生不聰明
更新時間:2020-05-14 17:37:14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陶潛

因為我在慕課網上講了幾門算法課程,所以經常收到一些同學的提問。除了技術性的問題,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就是:老師,我覺得算法好難,自己不夠聰明,要花好長時間才能理解一個算法,刷題效率也很低,半天能過一道題就不錯了,我該怎么辦?

關于如何學習算法,如何刷題,或者到底要不要刷題,有時間我再寫更多的文章總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這個專欄中的另一篇試讀文章《高效學習的秘密》,相信也會有不小的收獲。這篇文章,我想探討一下“聰明”這個話題 。

1.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是一個從小渴望聰明的孩子??墒牵廊缓痛蠖鄶等艘粯?,我的身邊有著無數比我聰明,讓我無時無刻不意識到,自己是如此之笨的孩子。那些聰明的別人家孩子,或者反應更快,或者理解力強;奧數不用學就將近滿分;英語課文讀一遍就能背下來;更重要的是,在大家都情竇初開的年紀,他們把起妹來還花樣百出,妙語連珠,見多識廣。這實在是太!讓!人!懊!惱!了!

于是,我在初中下決心好好學習一下怎么變聰明——通過這個舉動,你可以看出我是多么不聰明的孩子。我到家門口的新華書店,用可以買 5 本機器貓漫畫的“巨款”,買了一本類似叫做《如何變聰明》的書。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那本書講的是什么,我現在已經完全忘記。但我敢肯定的是,我沒有看完它。因為,我意識到了,這本告訴我如何變聰明的書,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我變聰明的。或許那時,我是絕望的,堅信自己只能這么不聰明下去了。但是現在回頭看,我發現自己很可能在那時,就接近了一個真理。

2.

隨著年齡長大,我慢慢發現了一個現象。那些我小時候認為極度聰明的小伙伴們,長大以后,似乎并沒有像我曾經堅信的那樣,干出一番大成就。當然,我這么說可能為時過早。我的那些小伙伴們都還年輕,人家可能 10 年后 20 年后就會干出一番大成就,甚至拯救全人類。只不過,在現階段,大多數人的成就,在我看來,和他們的聰明程度是不成正比的。

有一天,我和老婆閑聊,說起了這個話題。老婆是心理學博士。而“聰明”這個話題,其實是心理學領域一直在研究的話題??赡芤话闳藢π睦韺W的認識都是《無間道》里的陳慧琳那個角色,洋氣的稱呼叫 shrink,坐在那里傾聽人的煩惱,緩解別人的情緒而已。

但其實,心理學所包含的內容比“心理疾病”或者“情緒失調”要廣袤得多。簡單來說,只要和你的大腦思考有關,就是心理學家感興趣的話題。而“學習”這個事情,是所有人都必然會經歷的一種大腦活動,自然也是心理學家的研究重點。在心理學,更專業的術語叫“認知能力”。我們是如何認知的?什么在影響我們的認知?怎么提高我們的認知?這些統統是心理學研究的范疇。而對于“聰明”這個因素,早就被一票野心勃勃想解開人類大腦之謎的心理學家們關注多年了。

3.

在心理學界,最經典的和聰明相關的研究,應該是屬于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Carol S. Dweck 的。

Dweck 教授對聰明的研究,首先從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開始,聰明到底來源于哪里?有的人認為聰明是天生的;有的人認為聰明是后天的。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我們卻無法實際去檢驗。我們很難對一個人為定義的抽象概念——聰明,去客觀地探討它的來源。所以,Dweck 教授將關注點放到了另一個地方:不同的人認為聰明源自哪里

于是,Dweck 教授找來了 57 個三歲的孩子,用盡一切手段,盡量客觀地來獲得這些小孩子對聰明的看法:聰明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學習來的? 當有了這個樣本以后,Dweck 教授的團隊跟蹤這些小孩子直至小學四年級——整整七年。結果發現:認為聰明是后天學習來的孩子,學習成績明顯的高于相信聰明是天生的孩子。

可能有的同學會質疑。畢竟三歲的孩子,在表達對如此抽象的問題上,會有不小的偏差。盡管 Dweck 教授在研究過程中已經使用各種手段,想盡辦法獲得孩子們的真實想法了,但還是會顯得說服力不夠強。所以,Dweck 教授進行了新的一輪實驗。這次,實驗對象是美國的初中生。

和中國一樣,大多數美國學生,在進入初中階段,數學成績會產生大幅度下降。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學習內容產生巨大變化的原因,也有學生進入青春期的原因。這些原因不是Dweck 教授關注的重點。Dweck 教授關注的是,不同學生對聰明的看法不同,是否會在這個階段造成他們數學成績的差異?

于是 Dweck 教授找來了 373 名美國剛上初一的學生,詢問他們對聰明的看法。初一的學生已經可以完全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了,甚至很多學生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體系性思考。Dweck 教授拿到這 373 名學生對聰明的看法之后,跟蹤他們直至初二結束。結果發現:相信聰明是天生的學生,數學成績持續下降;而那些相信聰明是后天的學習可以彌補的學生,數學成績是不降反升的!

4.

上述實驗,只是 Dweck 教授觀察得到的結論。只是觀察,是無法滿足科學家們的好奇心。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好奇寶寶,像小孩子一樣,觀察完以后,一定要用手捅捅自己的研究對象。Dweck 教授開始了她的下一個實驗。

這次,Dweck 教授找來了 99 個數學成績在初一有所下滑的學生,把他們分成兩組,分別給他們“開小灶”。不過,對于這兩組學生,開小灶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的。

對于第一組同學,Dweck 教授給他們上“補習班”——講解具體的數學知識點。數學考不好?來來來,課后我們多做點兒練習。

對于第二組同學,Dweck 教授則給他們用近八周的時間,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認知神經科學”基礎課。課程的內容,主要就是向大家傳授當前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人類的大腦是如何學習到知識的?答案是通過不斷的思考。在不斷地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人的大腦內部產生著劇烈的神經活動,迫使腦神經之間建立了更多的連接。隨著神經元之間連接越來越多,我們對問題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刻,遇到類似問題反應也會越來越快。不僅如此,甚至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乃至和其他的領域結合,產生創新性的想法。這表現出來,就是你更聰明了。

換句話說,Dweck 教授在想盡辦法,用科學的事實,告訴第二組學生:聰明是可以靠不斷的學習,思考獲得的。至于你們學什么,怎么學,我不管,你們看著辦!

在給這兩組學生加完“小灶”之后,Dweck 教授又跟蹤了一年這兩組學生的成績,第一組學生的成績繼續持續下降;而第二組學生的數學成績停止了下降,甚至有所提升。

Dweck 的實驗告訴了我們,我們對聰明的看法,會影響,甚至是嚴重影響我們的表現!

5.

為了鑿實這個實驗結論,Dweck 教授做了一組最為經典的實驗。

他找來了 400 個五年級的小學生,讓他們做一套智力測驗。之后,Dweck 教授把這 400 個學生分成兩組。不管他們的成績如何,Dweck 教授都對第一組的同學說:這個測試非常難,你能拿到這個成績,說明你特別聰明; 而對第二組的同學說:這個測試非常難,你能拿到這個成績,說明你特別努力。

然后,Dweck 教授讓這 400 個學生再做一次智力測試。這次,所有的同學有了選擇:他們可以選擇做一套和上次一樣難的測試;也可以選擇做一套更難,更具有挑戰,但被Dweck 教授形容為也是更有趣的測試。結果,被夸努力的學生,有 92% 選擇了比上次更難的挑戰;而被夸聰明的學生,則只有 33% 選擇了比上次更難的挑戰。

為什么?或許是因為“偶像包袱”。被夸聰明的同學,怕自己做了更難的問題,錯誤太多,就顯得自己不是那么聰明了。

最后,Dweck 教授讓這 400 名學生做第三次智力測試。這次測試的問題,和第一次的難度相同。結果,被夸努力的學生,整體成績上升了近 30%,而被夸聰明的同學,整體成績下降了 20%。

為什么?被夸努力的學生,大部分同學都接受了更難得挑戰。做過難的問題,再做普通的題,普通的題就變得簡單了。至于被夸聰明的同學,或許是因為患得患失,生怕自己做錯了被別人說其實你不聰明,結果,成績反而下降了。

Dweck 教授因為這一系列著名的實驗,極大地改變和完善了人們對學習、自我認知、教育等領域的看法。她獲得了美國心理學界的至高榮譽——心理學杰出科學貢獻獎;同時獲得了教育研究領域的“諾貝爾獎”——一丹獎。她現在是美國文理學院的院士。雖然她的研究也有不小的爭議,但現在,她仍然堅持在自己的領域為世界做著貢獻。

6.

相信大多數同學都看懂了,Dweck 教授的實驗,告訴了我們一個血淋淋的事實——人們對聰明的看法,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行為。 聰明有沒有天生的成分?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和腦科學家還在研究。但是,Dweck 教授告訴我們的是:聰明不是固定的。只要你相信聰明是靠努力可以彌補的,并且努力下去,你就會變聰明。

我們現在可以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了:覺得算法好難,自己不夠聰明,要花好長時間才能理解一個算法,刷題效率也很低,半天能過一道題就不錯了,我該怎么辦?

對此,我的回答是:對不起,我沒有更好的方法。并且,我堅信,不僅我沒有,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一個方法。我經常使用反證法來闡述這個問題:假設這個世界存在一個簡單、可行、快速、高效的學會算法的方法,那么,所有的人早就使用這個方法學習算法了,所有的人也早就成為算法大神了,算法也就不是什么讓人頭疼的事情了。可這是和現實不相符的。所以,這個方法不存在。

以上證明不僅適用于算法學習,對各個領域的學習都適用。

但是,如果能給你一點安慰的話,我想實話告訴你:在我剛開始接觸算法的時候,我也覺得算法好難,自己不夠聰明,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理解一個算法,刷題效率也特別低,別說半天一道題了,一個禮拜死磕一道題都是家常便飯。

或許,你我都是天生不聰明的人。

不過,好在天生不聰明似乎并沒有什么關系。因為,只要你相信聰明是靠努力可以彌補的,并且努力下去,你終將變得很“聰明”。甚至,你會超越這種“聰明”,理解一個很嘻哈又很深刻的道理:聰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兒。

據統計,無論是諾貝爾獎的獲獎者,還是美國總統,平均智商都和普通人沒有顯著差距。而和普通人智商有巨大差異的群體,門薩高智商俱樂部應該是典型了??上?,很少聽說門薩高智商俱樂部的成員,在任何領域,是的,任何領域,對世界、對社會有重大的貢獻。

除了一堆稀奇古怪的智力題。

7.

我用了這么長的文章,回答了一個問題。其實最后答案是一句廢話:要努力。換句文縐縐的表示法,就是:萬事無他,唯手熟爾。

}
立即訂閱 ¥ 99.00

你正在閱讀課程試讀內容,訂閱后解鎖課程全部內容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手機
閱讀

掃一掃 手機閱讀

用技術人的眼光看世界 • 程序員技術指北
立即訂閱 ¥ 99.00

舉報

0/15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