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thon簡介:


查看全部 -
? 在list里面,每一個元素都有一個唯一的位置,我們稱之為索引(index),這和字符串是類似的,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位置的方式獲取list中的元素,
我們通過中括號[]來按位置訪問對應的元素。
,列表的定義也是通過中括號[]來定義的,但這和通過索引訪問列表里面的元素并不沖突
查看全部 -
通過for循環訪問列表每一個元素的方式,我們稱為迭代。
查看全部 -
常用的轉義字符還有:
\n表示換行
\t?表示一個制表符
\\表示?\?字符本身查看全部 -
因為Python把0、空字符串和None看成False,其他數值和非空字符串都看成True,所以:
True and 0計算結果是0?
繼續計算0 or 99計算結果是 99?
因此,結果是99。
需要注意的是,not計算的優先級是高于and和or的查看全部 -
變量名由大小寫英文字母、數字和下劃線_組成
變量不能用數字開頭
變量盡量不要和Python關鍵字重合(比如前面學習過的:and、or、not,否則可能導致Python原有關鍵字發揮不出作用)
查看全部 -
浮點數可以用數學寫法,如1.23,3.14,-9.01。但是對于很大或很小的浮點數,就必須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在Python中,把10用e替代,比如:1.23x10^9就是1.23e9,或者12.3e8,0.000012可以寫成1.2e-5,同學可以自行舉出更多的例子。
查看全部 -
二進制數只使用數字0、1表示,在Python中,二進制整數使用前綴0b表示,比如:0b0110,0b1100。
十六進制數除了0~9十個數字以外,還使用a、b、c、d、e、f,在Python中,十六進制使用前綴0x,比如:0x12ef,0xde2431af。
查看全部 -
列表(list)是一種有序的容器,放入list中的元素,將會按照一定順序排列
構造list的方法非常簡單,使用中括號[]把需要放在容器里面的元素括起來,就定義了一個列表。? ? ?括號內的字符串需要引號,數字不需要。
查看全部 -
只需要判斷while循環的條件是否為True即可,當條件為True時,即繼續運行下去。
比如計算1~100的和。
num = 1
sum = 0
while num <= 100:
? ? sum = sum + num # 注意縮進
? ? num = num + 1 # 注意縮進
print(sum) # ==> 5050查看全部 -
for 循環
s = 'ABCD'
for ch in s:? ? ? ? ? ? ? ( ch可換)
? ? print(ch) # 注意縮進在上述代碼中,ch是在for循環中定義的,意思是把字符串s中的每一個元素依次賦值給ch,然后再把ch打印出來,直到打印出字符串s的最后一個字符為止。
小例子:L = [75, 92, 59, 68, 99]
請利用for循環計算出平均成績。L = [75, 92, 59, 68, 99]
)sum = 0.0? ? ? ? ? ? ? ? ? ? ? ? ? ? ? ? ? ? ? ?(sum可換,0.0為初始數0可代表浮點數)若為0則代表整數
for x in L:
? ? sum=sum+x? ? ? ? ? ? ? ? ? ? ? ? ? ? ? ? (累加過程)
print(sum/5)? ? ? ? ? ? ? ? ? ? ? ? ? ? ? ? ? (求平均數)
查看全部 -
x=['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y=[89, 72, 88, 79, 99]
L=list(zip(x,y))
print(L)??
def p_y(t):
? ? ?return t[1]
L1=sorted(L, key=p_y,? reverse=True)
x,y = zip(*L1)?
print(x)
當我們執行L=list(zip(x,y))時,我們將列表x和y進行了壓縮,即將相同索引位置的元素組合成了一個元組,然后將這些元組組成了一個新的列表L。
然后我們定義了一個函數p_y,該函數接受一個元組參數t,并返回該元組的第二個元素,也就是我們之前組合的元組中的y值。
接下來我們使用L1=sorted(L, key=p_y, reverse=True)對列表L進行排序,排序的依據是元組中的第二個元素y,并且我們指定了降序排序。
然后我們使用x, y = zip(*L1)將排好序的列表L1進行解壓縮,即將L1中的元組分離成兩個列表x和y。
最后我們打印輸出了排序后的列表x,即按照y值降序排列的x列表。
查看全部 -
sort 與 sorted 區別:sort 是應用在 list 上的方法,sorted 可以對所有可迭代的對象進行排序操作。list 的 sort 方法返回的是對已經存在的列表進行操作,無返回值,而內建函數 sorted 方法返回的是一個新的 list,而不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的操作。
sorted 語法:
sorted(iterable,?cmp=None,?key=None,?reverse=False)
參數說明:iterable -- 可迭代對象。
cmp -- 比較的函數,這個具有兩個參數,參數的值都是從可迭代對象中取出,此函數必須遵守的規則為,大于則返回1,小于則返回-1,等于則返回0。
key -- 主要是用來進行比較的元素,只有一個參數,具體的函數的參數就是取自于可迭代對象中,指定可迭代對象中的一個元素來進行排序。
reverse -- 排序規則,reverse = True 降序 , reverse = False 升序(默認)。
查看全部 -
append()方法總是將元素添加到list的尾部。
names = ['Alice', 'Bob', 'David', 'Ellena']
names.append('Candy')
print(names) # ==> ['Alice', 'Bob', 'David', 'Ellena', 'Candy']列表需要按照首字母排序,這就需要使用insert()方法,insert()方法和append()方法不一樣,insert()方法需要兩個參數,分別是需要插入的位置,以及需要插入的元素。
names = ['Alice', 'Bob', 'David', 'Ellena']
names.insert(2, 'Candy')
print(names) #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append() 每次只能增加一個元素extend() 能在后添加多個元素?
x=['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x.extend( ['Gen', 'Phoebe','Zero'] )
print(x)
查看全部 -
L = [95.5, 85, 59, 66, 72]
print(L[0])
print(L[1])
print(L[4])
#方法一 ,索引打印!
# sort()? ?(自定義)排序函數? ? ?
L = [95.5, 85, 59, 66, 72]
L.sort()
print(L)#===>L=(59, 66, 72, 85, 95.5)
L = [95.5, 85, 59, 66, 72]
L.sort()
L.reverse()? ? ? ? ? ? ? ? #reverse() 逆傳函數
print(L)L=(95.5 , 85, 72 , 66 , 59)
L = [95.5, 85, 59, 66, 72]
L.sort()
L.reverse()
print(L[0:3])
查看全部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