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 [95.5, 85, 59, 66, 72]
L.sort(reverse = True)
#重置list排序-倒序
print(L[0:3])
查看全部 -
這個賦值語句其實有兩個功能:
當key不存在時,往dict中添加對應的key: value元素。
當key存在時,會更新dict,用新的value替換原來的value。
d = {
??? 'Alice': 45,
??? 'Bob': 60,
??? 'Candy': 75,
??? 'David': 86,
??? 'Ellena': 49
}
d['Bob'] = 75
print(d)
# ==> {'Alice': 45, 'Bob': 75, 'Candy': 75, 'David': 86, 'Ellena': 49}查看全部 -
需要往里面添加Dodo、Mimi的成績時,可以使用賦值語句往里面添加元素:
d = {
??? 'Alice': 45,
??? 'Bob': 60,
??? 'Candy': 75,
??? 'David': 86,
??? 'Ellena': 49
}d['Mimi'] = 72
d['Dodo'] = 88
print(d)實際上,value可以是任意類型的元素,可以是list、tuple等:
d['Mimi'] = [72, 73]
d['Dodo'] = [88, 90]
print(d)此后,如果Mimi、Dodo的第三次成績也出來了,則可以先通過key把對應的value查詢出來,然后再往類型是list的value中添加第三次的成績:
d['Mimi'].append(75)
d['Dodo'].append(90)
print(d)查看全部 -
有時候,我們會想獲取字符串的一部分(子串),這個時候我們采取切片的方式獲取,切片需要在中括號[]中填入兩個數字,中間用冒號分開,表示子串的開始位置和結束位置,并且這是半閉半開區間,不包括最后的位置。查看全部
-
因此我們可以使用位置的方式取出字符串中特定位置的字符,按照位置取字符串的方式使用中括號[]訪問,這個時候可以把字符串看作是一個列表(一種新的數據類型,在后面會繼續學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程序的世界中,計數是從0開始的,使用0來表示第一個。 s = 'ABC' a = s[0] # 第一個 b = s[1] # 第二個 c = s[2] # 第三個 print(a) # ==> A print(b) # ==> B print(c) # ==> C查看全部
-
因為計算機只能處理數字,如果要處理文本,就必須先把文本轉換為數字才能處理。最早的計算機在設計時采用8個比特(bit)作為一個字節(byte),所以,一個字節能表示的最大的整數就是255(二進制11111111=十進制255),0 - 255被用來表示大小寫英文字母、數字和一些符號,這種編碼方式被稱為ASCII編碼,比如大寫字母 A 的編碼是65,小寫字母 z 的編碼是122。 如果要表示中文,顯然一個字節是不夠的,至少需要兩個字節,而且還不能和ASCII編碼沖突,所以,中國制定了GB2312編碼,用來把中文編進去。 類似的,日文和韓文等其他語言也有這個問題。為了統一所有文字的編碼,Unicode應運而生。Unicode把所有語言都統一到一套編碼里,這樣就不會再有亂碼問題了。 Unicode通常用兩個字節表示一個字符,原有的英文編碼從單字節變成雙字節,只需要把高字節全部填為0就可以。查看全部
-
# 指定順序 template = 'Hello {0}, Hello {1}, Hello {2}, Hello {3}.' result = template.format('World', 'China', 'Beijing', 'imooc') print(result) # ==> Hello World, Hello China, Hello Beijing, Hello imooc.查看全部
-
通過d[key]的形式,就可以得到對應的value。如:
d = {
??? 'Alice': 45,
??? 'Bob': 60,
??? 'Candy': 75,
??? 'David': 86,
??? 'Ellena': 49,
??? 'Gaven': 86
}
print(d['Bob']) # ==> 60
在dict中,也是一樣的,當對應的key不存在時,也會引發錯誤。print(d['Dodo'])
# 拋出異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KeyError: 'Dodo'dict本身提供get方法,把key當作參數傳遞給get方法,就可以獲取對應的value,當key不存在時,也不會報錯,而是返回None。
print(d.get('Alice')) # ==> 45
print(d.get('Dodo')) # ==> None查看全部 -
使用dict可以方便的保存“名字”->“成績”的映射。
在dict中,每一項包含一個key和一個value,key和value是一一對應的,在解決上面的問題中,我們可以使用名字作為key,成績作為value,那么dict的定義如下:d = {
??? 'Alice': 45,
??? 'Bob': 60,
??? 'Candy': 75,
??? 'David': 86,
??? 'Ellena': 49
}在定義里,我們使用花括號{}表示這是一個dict,然后key和value之間使用冒號:分割,并且每一組key:value的最后,以逗號,表示這一組的結束。
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的方式定義一個dict。
d = dict()
print(d) # ==> {}不過這種定義方式,默認得到的是一個空dict,需要調用函數往里面添加數據,我們后面會繼續學習。
查看全部 -
tuple是不可變的,tuple里面的元素,也是不可替換的。但是這針對的是僅包含基礎數據類型(數字類型、布爾類型、字符串類型)的數據,對于組合數據類型,則不受這個約束。
T = (1, 'CH', [3, 4])
L = T[2]
print(L) # ==> [3, 4]
# 嘗試替換L中的元素
L[1] = 40
print(L) # ==> [3, 40]
print(T) # ==> (1, 'CH', [3, 40])雖然tuple中的list元素改變了,但是tuple本身指向的list仍然是同一個list,list本身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list里面的一個元素,這是tuple所約束不到的范圍。
查看全部 -
包含 0 個元素的 tuple,也就是空tuple,直接用()表示:
T = () ; print(T) # ==> ()
要定義只有一個元素的tuple,需要在元素后面添加一個逗號","。
T = (1, )
print(T) # ==> (1, )不加逗號:
T = (1)
print(T) # ==> 1,顯示出來的不是元組,而是一個數查看全部 -
count()方法用來統計tuple中某個元素出現的次數。對于不存在的元素,count方法不會報錯,而是返回0。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print(T.count(1)) # ==> 3;print(T.count(10)) # ==> 0index()方法可以返回指定元素的下標,當一個元素多次重復出現時,則返回第一次出現的下標位置。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T.index(9) # ==> 10
T.index(5) # ==> 8
T.index(1) # ==> 0 # 多次出現,返回第一次出現的位置index()方法和count()方法不一樣,當指定的元素不存在時,使用index()方法Python會報錯。
查看全部 -
tuple是固定不變的,一旦變成tuple,tuple中的每一個元素都不可被改變,同時也不能再往tuple中添加數據,而list是可以的。
查看全部 -
L = [75, 92, 59, 68, 99]
sum = 0.0
for x in L:
? ? print(x)
? ? sum += x
print(sum / 5)
查看全部 -
二進制數只使用數字0、1表示,在Python中,二進制整數使用前綴
0b
表示?十六進制使用前綴
0x
?在Python中,把10用e替代,比如:
1.23x10^9
就是1.23e9
?字符串是以''或""括起來的任意文本
?and
運算是與運算,只有所有都為 True,and運算結果才是 True。or
運算是或運算,只要其中有一個為 True,or 運算結果就是 True。not
運算是非運算,它是一個單目運算符,把 True 變成 False,False 變成 True。?空值是Python里一個特殊的值,用
None
表示? ?None不能理解為0
查看全部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