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mplate 模板
format 板式
template.format
查看全部 -
跳過后續循環代碼,繼續下一次循環
使用continue,我們可以控制循環繼續下去,并跳過continue后面的邏輯。
查看全部 -
Python添加dict元素
value可以是任意類型的元素,可以是list、tuple等,假如Mimi近兩次成績分別是72,73,Dodo近兩次的成績分別是88,90,則可以使用賦值語句往dict中添加list元素。
d['Mimi'] = [72, 73]
d['Dodo'] = [88, 90]
print(d)如果Mimi、Dodo的第三次成績也出來了,分別是75,90,則可以先通過key把對應的value查詢出來,然后再往類型是list的value中添加第三次的成績。
d['Mimi'].append(75)
d['Dodo'].append(90)
print(d)查看全部 -
二進制數只使用數字0、1表示,在Python中,二進制:0b。
十六進制數除了0~9十個數字以外,還使用a、b、c、d、e、f,十六進制:0x。
字符串對應生活中的就是非數字類型的內容。比如一個句子,一段話一個布爾值只有True、False兩種值,要么是True,要么是False。
布爾值對應于生活中的就是對和錯。
布爾值可以用and、or和not運算(注意and,or,not都是Python語言本身的關鍵字)。
and運算是與運算,只有所有都為 True,and運算結果才是 True。
or運算是或運算,只要其中有一個為 True,or 運算結果就是 True。
not運算是非運算,它是一個單目運算符,把 True 變成 False,False 變成 True。
空值是Python里一個特殊的值,用None表示。None和0是不一樣的。
浮點數即小數 ,10用e替代
查看全部 -
python的dict就是專門保存這種映射的,使用dict可以方便的保存“名字”->“成績”的映射
在dict中,每一項包含一個key和一個value,key和value是一一對應的,在解決上面的問題中,我們可以使用名字作為key,成績作為value,那么dict的定義如下:
d = {
? ?'Alice': 45,
? ?'Bob': 60,
? ?'Candy': 75,
? ?'David': 86,
? ?'Ellena': 49
}在定義里,我們使用花括號{}表示這是一個dict,然后key和value之間使用冒號:分割,并且每一組key:value的最后,以逗號,表示這一組的結束。
查看全部 -
tuple里面包含list,導致tuple是可變的
查看全部 -
直接替換list,是不行的
查看全部 -
對于tuple,它和list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tuple是不可變的,tuple里面的元素,也是不可替換的。但是這針對的是僅包含基礎數據類型(數字類型、布爾類型、字符串類型)的數據,對于組合數據類型,則不受這個約束。
eg:T = (1, 'CH', [3, 4]),修改第三個元素
T = (1, 'CH', [3, 4])
L = T[2]
print(L) # ==> [3, 4]
# 嘗試替換L中的元素
L[1] = 40
print(L) # ==> [3, 40]
print(T) # ==> (1, 'CH', [3, 40])查看全部 -
在Python中,布爾類型還可以與其他數據類型(字符串,數字等)做 and、or和not運算,請看下面的代碼:
a = True
print(a and 0 or 99) # ==> 99得到的計算結果不是布爾類型,而是數字99,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Python把0、空字符串和None看成False,其他數值和非空字符串都看成True,所以:
True and 0計算結果是0?
繼續計算0 or 99計算結果是 99?
因此,結果是99。
需要注意的是,not計算的優先級是高于and和or的。查看全部 -
訪問tuple元素的其他方法
count()方法:用來統計tuple中某個元素出現的次數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print(T.count(1)) # ==> 3
print(T.count(5)) # ==> 1對于不存在的元素,count方法不會報錯,而是返回0,這是合理的,因為元組里面有0個不存在的元素
index()方法:可以返回指定元素的下標,當一個元素多次重復出現時,則返回第一次出現的下標位置
T = (1, 1, 2, 2, 3, 3, 1, 3, 5, 7, 9)
T.index(9) # ==> 10
T.index(5) # ==> 8
T.index(1) # ==> 0 # 多次出現,返回第一次出現的位置當指定的元素不存在時,使用index()方法Python會報錯
查看全部 -
T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 通過下標的方式訪問元素
print(T[0]) # ==> Alice
print(T[4]) # ==> Ellena
# 切片
print(T[1:3]) # ==> ('Bob', 'Candy')
將列表轉換成元組:L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print(L) #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T = tuple(L)
print(T) #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列表數據類型,也可以把元組轉換成列表:T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print(T) #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L = list(T)
print(L) #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查看全部 -
tuple(元組)和list(列表)不一樣的是,tuple是固定不變的,一旦變成tuple,tuple中的每一個元素都不可被改變,同時也不能再往tuple中添加數據,而list是可以的
定義元組的方式是使用小括號()將元組內的元素括起來
查看全部 -
1.因為Python把0、空字符串和None看成False查看全部
-
Python替換list中的元素
L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L[2] = 'Canlina'
print(L)==>L = ['Alice', 'Bob', 'Canlina', 'David', 'Ellena']查看全部 -
Python從list刪除元素
pop()方法:pop()方法默認刪除列表的最后一個元素,并返回。
eg:L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name = L.pop()
print(name) # ==> Ellena
print(L) # ==> L = ['Alice', 'Bob', 'Candy', 'David']除了可以刪除最后一個元素以外,pop()還可以接收一個參數,指定需要刪除的元素的位置.
L = ['Alice', 'Bob', 'Candy', 'David', 'Ellena']
name = L.pop(2)
print(name) # ==> Candy
print(L) # ==> ['Alice', 'Bob', 'David', 'Ellena']查看全部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