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展的长河中,物联网(IoT)曾被视作开启未来智能世界大门的钥匙,承载着无数变革与创新的期许。一众互联网巨头怀揣着对这片新兴领域的勃勃野心,携海量资源高调进军物联网平台市场,试图构建起庞大的智能生态帝国。然而,时过境迁,谷歌、阿里巴巴、百度等曾经的弄潮儿却纷纷选择退场,这一戏剧性的转变,宛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沉浸在物联网繁荣美梦中的行业从业者,引发了人们对物联网平台市场深层次的反思。
巨头退场,风云突变
回首往昔,谷歌云IoT Core在2017年横空出世,凭借谷歌强大的技术底蕴与品牌影响力,一度被业界奉为物联网领域的希望之星。它承诺为企业客户提供从设备连接到数据处理的一站式便捷服务,助力各行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但现实却给了这一宏伟愿景沉重一击,2022年8月,谷歌云官宣IoT Core将于次年8月16日停止服务,这一消息如平地惊雷,在物联网圈子里掀起轩然大波。尽管谷歌官方将原因归结为引导客户采用合作伙伴网络的专业方案,但明眼人都清楚,背后必然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商业考量。
无独有偶,阿里巴巴在物联网领域也曾投入大量精力,旗下智能云物联平台一度积极拓展市场,踌躇满志地规划着万物互联的蓝图。可随着时间推移,该平台却悄然暂停拓客运营,战略重心转向内部生态深耕以及特定行业解决方案打造,LinkWAN业务也随之停摆。这一系列动作清晰表明,阿里巴巴在通用型物联网平台市场遭遇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与发展路径。
不仅如此,爱立信、IBM、博世、SAP等国际科技巨头,也先后在物联网平台业务上做出调整或放弃的决策。这些行业巨擘的接连退场,绝非偶然,而是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行业趋势,深刻反映出物联网平台市场并非想象中那般一帆风顺。
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市场的整体发展态势并未因巨头的退场而陷入低迷。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依旧保持着迅猛的增长势头,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张,前景依然被众多业内人士所看好。如此矛盾的现象不禁让人深思:既然市场潜力无限,为何曾经意气风发的互联网巨头们却纷纷铩羽而归?问题的根源,或许就隐藏在巨头们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定位之中。
B端特性成“拦路虎”,成本重压难喘息
深入剖析物联网市场结构,不难发现,除智能家居等少数领域外,物联网项目大多扎根于B端市场。B端市场独特的需求特性,与互联网巨头们惯用的云平台部署模式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成为了巨头们折戟沉沙的首要原因。
在数据主权与合规性层面,B端企业,尤其是工业、能源、政府等关键领域的客户,对待数据的态度极为审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与国家安全的核心议题。这些企业客户强烈要求对自身数据拥有绝对控制权,数据存储位置、所有权以及访问权限等细节,都必须符合严格的合规标准。将数据部署在公有云平台,意味着将企业的“命根子”交予他人之手,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以及复杂的法律合规问题,犹如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企业客户望而却步。
定制化与集成度方面,B端物联网项目的复杂性远超想象。每个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现有IT系统架构都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物联网平台必须具备高度定制化能力,能够无缝集成企业现有的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关键系统。然而,互联网巨头构建的公有云平台,虽然功能丰富、通用性强,但在满足特定行业、特定企业个性化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二次开发与定制,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还增加了项目实施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让公有云原本引以为傲的“开箱即用”优势荡然无存。
工业物联网场景下,网络延迟与边缘计算需求成为又一棘手难题。工厂车间、矿山等生产现场,设备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低延迟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与安全。若将海量数据全部上传至远端公有云处理,漫长的传输距离与网络拥塞,必然导致数据处理延迟,无法满足实时控制与决策需求。因此,B端客户愈发倾向于在设备附近的边缘侧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借助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响应与本地决策。但互联网巨头的公有云平台,在边缘部署方面存在天然短板,难以与B端客户的实际需求精准匹配。
除了B端市场特性的挑战,互联网巨头在构建与运营物联网公有云平台时,还面临着高昂的成本与盈利困境。搭建一个覆盖全球、功能完备、稳定可靠的物联网公有云平台,需要巨额的研发资金投入,用于开发支持海量设备连接、数据存储、规则引擎、分析服务等核心功能模块,同时还需组建庞大的技术团队保障平台的日常运维、升级以及安全防护。
巨头们试图通过打造通用型平台,覆盖尽可能多的行业与客户,以实现规模经济。但物联网领域碎片化严重,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对平台的需求千差万别,通用平台难以触及各垂直行业的核心痛点。为弥补这一缺陷,巨头们不得不追加大量资源投入行业解决方案研发,可由于行业特性复杂、市场竞争激烈,投入产出比远未达到预期,导致盈利艰难。
公有云平台一贯采用的“按量付费”模式,在B端大型项目面前也暴露出局限性。对于小型项目或初创企业而言,按量付费灵活性高、成本可控;但对于数据量巨大、设备连接众多且需长期稳定运行的B端大型项目,随着时间推移,累积的费用将成为一笔天文数字,甚至超过私有化部署的成本。企业客户在精打细算后,自然更青睐性价比更高的私有化部署方案,这进一步压缩了公有云平台在B端市场的生存空间。
开源崛起分“蛋糕”,巨头优势不再
在互联网巨头陷入困境的同时,开源软件的异军突起,为物联网平台市场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以ThingsBoard、OpenIoT、Kaa等为代表的开源物联网平台,凭借自身独特优势,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对传统互联网巨头的市场地位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开源平台的出现,宛如一场及时雨,极大地降低了物联网平台搭建的技术门槛与成本。企业或小型团队无需再从底层代码开始漫长的研发过程,基于开源平台提供的成熟核心功能模块与可扩展架构,便能快速搭建起满足自身需求的物联网平台,并根据实际业务场景进行灵活定制。这一变革,使得原本只有大型企业或拥有雄厚技术实力团队才能涉足的物联网平台领域,变得更加亲民,众多中小企业得以借此东风,顺利入局。
开源代码的开放性,赋予了企业对平台的完全掌控权。企业可以深入代码底层,依据自身业务逻辑、安全需求、性能指标等,对平台进行深度定制与优化,彻底摆脱了对特定厂商的依赖,有效规避了被“卡脖子”风险。与此同时,开源社区汇聚了全球各地的技术爱好者与专业开发者,他们积极贡献代码、分享经验,为平台的持续发展与技术难题解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许多开源物联网平台天生为私有化部署而生,能够轻松适配企业自有服务器或数据中心环境,完美契合B端客户对数据主权与合规性的严苛要求。企业在享受物联网带来的数字化变革红利时,无需担忧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还能根据自身运营节奏与成本预算,灵活控制平台运营成本。
综上所述,互联网巨头在物联网平台市场的折戟,并非源于市场潜力枯竭,而是自身商业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营成本高企以及难以满足B端客户复杂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开源技术的蓬勃发展,更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高性价比、灵活性强的替代方案,进一步打破了市场原有格局。这一系列变化,为物联网领域的从业者敲响了警钟,也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在物联网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蓝海中,唯有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创新商业模式、合理控制成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共同學習,寫下你的評論
評論加載中...
作者其他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