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程序员这条路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兵,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内心五味杂陈。从24岁那年拿着机械专业的毕业证被调剂到电子岗位开始写代码,到现在30+岁拥有自己的小公司,这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太多同行的辛酸与无奈。
程序员最大的悲哀,不是技术过时,不是加班熬夜,而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逐渐迷失了自己。
让我慢慢跟你们说说这些年我看到的、经历的那些事儿。
第一重悲哀:被迫不断学习,却越学越迷茫
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在厦门某马做嵌入式单片机开发,那时候觉得掌握了C语言和一些硬件知识就够了。结果没过两年,物联网起来了,要学网络编程;再过两年,人工智能火了,要学Python;后来区块链热了,要学智能合约;现在大语言模型又来了,又要学新的框架…
这种无休止的学习压力,真的让人崩溃。不是说学习不好,而是这种被动的、恐慌性的学习,让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我身边有个朋友,工作五年了,从前端框架React学到Vue,再到Angular,然后又是各种新的库和工具。每次聚会,他都在抱怨:"学不动了,真的学不动了。"但又不敢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被淘汰。
**最可悲的是,我们在这种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变成了工具的奴隶,而不是工具的主人。当年我在世界500强外企做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时,我们团队有个德国同事,他已经50多岁了,但对底层原理的理解深度让我震惊。他告诉我:“技术可以变,但底层的思维模式是不变的。”
可是现在的环境,有几个人还有时间去深入理解底层原理呢?大家都在赶项目、赶进度,都在学习最新的框架和工具。我们成了"框架程序员",而不是真正的"程序员"。
第二重悲哀:技术人的职业天花板
这个话题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我必须说出来。在传统企业里,程序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有限的。你可以从初级工程师做到高级工程师,再到架构师、技术总监,但往上走,你会发现技术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商业嗅觉。
我在外企的那三年,亲眼看到了这种悲哀。我们部门有个技术大牛,算法能力特别强,但因为不善于表达,不懂得向上汇报,职业发展一直受限。而另一个技术一般但善于沟通的同事,却很快被提拔到了团队负责人的位置。
**最悲哀的是,我们往往要在技术深度和职业发展之间做选择。**要么继续深耕技术,成为一个高级的"螺丝钉";要么放弃技术,转向管理,但内心总有一种背叛的感觉。
我记得转型做自媒体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你技术那么好,为什么要做公众号?"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看到了技术人的职业天花板。不是说技术不重要,而是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纯粹的技术人很难获得与其能力匹配的地位和收入。
当我28岁开始做Linux相关的公众号时,我发现通过内容创作,我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收入。这种转变让我意识到,程序员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我们的技术能力往往与我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不匹配。
第三重悲哀:在快速变化的行业里,我们成了"老人"
这个行业对年龄的歧视是非常严重的。我今年刚过30,但在很多公司的眼里,我已经是"老程序员"了。这种年龄焦虑,伴随着每一个程序员的职业生涯。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35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了7年,突然被裁员了。他去面试新工作,HR直接问他:“你这个年龄,还能加班吗?还能像年轻人一样有激情吗?”
**这种年龄歧视的背后,是这个行业对人才的短视和浪费。**我们把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当成包袱,而不是财富。我们追求年轻化,但年轻化的代价是什么?是项目的不稳定,是代码质量的下降,是重复造轮子的浪费。
在我创业的这几年里,我接触了很多有经验的程序员,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年龄大了,但还想继续写代码;有丰富的经验,但市场似乎不需要;想转型,但又不知道转向哪里。
**最悲哀的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永远在与时间赛跑,永远在担心自己被淘汰。**这种不安全感,让我们无法真正享受编程的乐趣,无法从容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四重悲哀: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冲突
作为程序员,我们都有一个技术理想:写出优雅的代码,构建完美的架构,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往往要在技术理想和商业现实之间做妥协。
我记得在某马的那段时间,我们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优化一个算法,性能提升了30%,我们都很兴奋。但产品经理一句话就把我们打回了原形:"客户不关心性能,他们只关心功能。"最后,我们的优化被搁置了,转去做一些"更有价值"的功能。
**这种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冲突,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对技术的纯粹热爱。**我们开始变得功利,开始考虑ROI,开始用商业价值来衡量技术的好坏。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当我们完全被商业逻辑绑架时,我们就失去了作为程序员的初心。
在我做自媒体的这些年里,我经常收到读者的私信,很多人都在抱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修bug,而不是创造新的东西?”
**最悲哀的是,我们明明知道什么是好的技术,什么是好的架构,但我们却没有话语权去改变现状。**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优化,然后安慰自己说:“至少我们在进步。”
第五重悲哀:孤独的技术人生
编程是一个相对孤独的职业。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机器对话,而不是与人对话。这种孤独感,会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而逐渐加深。
我记得刚开始做嵌入式开发的时候,我可以连续几天不与人交流,只是埋头写代码。那时候觉得这很酷,觉得自己就像黑客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种孤独感开始侵蚀我的社交能力。
**程序员的孤独,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孤独,更是心理上的孤独。**我们的工作内容很难与非技术人员分享,我们的成就感也很难被外界理解。当我们兴奋地跟朋友说"我今天优化了一个算法,性能提升了50%"时,得到的往往是一脸茫然的表情。
更悲哀的是,即使在技术圈子里,我们也会因为技术栈的不同而产生隔阂。做前端的不理解后端的苦,做后端的不理解运维的难,做业务的不理解基础架构的重要性。我们在技术的细分领域里,建立了一个个的小圈子,但这些小圈子之间的壁垒却越来越高。
在我创业的这几年里,我意识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技术很重要,但如果你不能把技术转化为别人能理解的语言,你的价值就会被大大低估。最悲哀的是,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学习技术,却很少花时间学习如何与人交流。
第六重悲哀:生活与工作的失衡
这个行业的加班文化,已经成了一种常态。我们总是被各种紧急需求绑架,总是在赶项目、赶进度。我们把加班当成了敬业,把996当成了福报,但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记得在外企的那段时间,虽然工作强度不像国内这么大,但我还是经常需要处理紧急问题。有一次,我正在陪女朋友看电影,突然收到报警短信,说服务器出问题了。我只能跟她道歉,然后跑到电影院的厕所里,用手机处理问题。
**这种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让我们失去了生活的掌控感。**我们不能安心地休假,不能放心地关机,不能专注地陪伴家人。我们成了公司的"消防员",哪里有火就往哪里跑。
更悲哀的是,这种工作状态被包装成了"技术人的责任感"。我们被告知,服务器的稳定性比我们的个人生活更重要;我们被告知,客户的需求比我们的休息更重要。
**最悲哀的是,我们在这种失衡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编程本来是我们的兴趣,但当它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时,它就不再是兴趣了,而是负担。
第七重悲哀:创造力的逐渐消失
刚入行的时候,我们都充满了创造力。每一个问题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挑战,每一行代码都可能是创新的开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在重复同样的工作。
我记得刚开始做嵌入式开发的时候,每一个新的项目都让我兴奋不已。我会花很多时间思考最优的解决方案,会为了一个算法的优化而废寝忘食。但后来,我发现大部分工作都是重复的:同样的业务逻辑,同样的数据结构,同样的架构模式。
**这种重复性的工作,逐渐消磨了我们的创造力。**我们开始习惯于复制粘贴,开始习惯于套用模板,开始习惯于"快速交付"而不是"优质交付"。
在我做自媒体的过程中,我经常收到读者的投稿,很多人都在抱怨:"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代码农民工,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这种抱怨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困惑。
**最悲哀的是,我们在这种重复性的工作中,逐渐失去了对编程的热爱。**编程本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当它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时,它就失去了魅力。我们开始把编程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
第八重悲哀:技术人的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对程序员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是不善交际的技术宅,是只会写代码的书呆子,是缺乏情商的理工男。这种刻板印象,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经常感到尴尬。
我记得刚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你一个搞技术的,怎么会做公众号?"仿佛程序员就应该只会写代码,不应该有其他的能力和兴趣。
**这种社会认知偏差,让我们在职场中经常被边缘化。**我们的意见不被重视,我们的建议不被采纳,我们被认为是"执行层"而不是"决策层"。即使我们对业务有深入的理解,对产品有独特的见解,我们的声音也很难被听到。
更悲哀的是,我们有时候也会被这种刻板印象绑架。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沟通能力,开始怀疑自己的商业嗅觉,开始把自己局限在技术的小圈子里。
**最悲哀的是,我们在这种偏见中,逐渐失去了自信。**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只适合做技术,不适合做管理;只适合执行,不适合决策;只适合在幕后,不适合在台前。
第九重悲哀:技术债务的无奈
每一个程序员都知道技术债务的可怕,但我们往往无力改变现状。我们明明知道当前的代码架构有问题,明明知道这样下去会越来越难维护,但我们却没有时间和资源去重构。
我记得在某个项目中,我们团队接手了一个遗留系统,代码质量非常差,文档也不全。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这些代码,然后在这个脆弱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每一个新功能的添加,都像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
**这种技术债务的积累,让我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痛苦。**我们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修bug上,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理解糟糕的代码上,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
更悲哀的是,我们往往要为前人的错误买单。我们接手的项目,可能是几年前匆忙上线的产品,可能是多个团队协作的结果,可能是在各种妥协下产生的代码。但现在,维护这些代码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身上。
**最悲哀的是,我们在这种技术债务的重压下,逐渐失去了对代码质量的追求。**我们开始妥协,开始接受"能用就行"的标准,开始把"快速交付"当成唯一的目标。我们知道这样不对,但我们无能为力。
第十重悲哀:知识的快速贬值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里,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的技术,可能在几年内就会被淘汰。我们积累的经验,可能在新的技术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我记得当年学嵌入式开发的时候,我对底层硬件的理解还是很有价值的。但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很多应用开发者已经不需要关心底层的细节了。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种知识贬值的速度,让我们感到恐慌。**我们不知道自己现在学的技术,在未来还有没有价值;我们不知道自己积累的经验,在新的环境下还能不能用得上。
更悲哀的是,我们往往要在深度和广度之间做选择。如果我们选择深度,我们可能会在技术变迁中被淘汰;如果我们选择广度,我们可能会变成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半吊子"。
**最悲哀的是,我们在这种知识贬值的焦虑中,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我们开始功利地学习,开始焦虑地学习,开始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忘记了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创造价值,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悲哀?
写到这里,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太悲观了。但我想说的是,认识到这些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这些年来,我从一个纯粹的技术人,转型成了一个有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做广告、课程、企业咨询、外包等业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项具体的技术,而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会贬值的,是可以迁移的。
**其次,我们要学会与人沟通。**技术很重要,但如果你不能把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你的价值就会被低估。我们需要学会用非技术人员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我们的工作,去争取我们的话语权。
**第三,我们要有自己的规划。**不能被动地等待公司给我们安排职业发展路径,我们要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是继续深耕技术,还是转向管理?是留在大公司,还是去创业?这些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
**第四,我们要保持对技术的热爱。**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我们都要保持对编程的初心。编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我们不能让它变成纯粹的谋生手段。
**最后,我们要学会平衡。**工作很重要,但生活更重要。我们要学会拒绝无意义的加班,学会保护自己的时间,学会享受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得更远。
结语
程序员的悲哀,很多时候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里,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我们被技术的潮流裹挟,被商业的逻辑绑架,被年龄的焦虑折磨。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不应该被这些悲哀定义。我们是程序员,我们是创造者,我们是改变世界的人。我们的代码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的产品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些悲哀,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学到什么,我们要如何变得更强大。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告诉那些还在迷茫中的程序员:不要被这些悲哀击倒,要从中汲取力量。我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我们会写代码,更在于我们能够用技术解决问题,用创新推动进步。
最后,我想说的是,程序员最大的悲哀,可能就是我们太容易被悲哀定义了。我们应该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更加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我们是程序员,我们可以改变代码,我们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篇文章写了8000多字,每一个字都来自我这些年的真实感受。如果你也是程序员,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行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另外,想进大厂的同学,一定要好好学算法,这是面试必备的。这里准备了一份 BAT 大佬总结的 LeetCode 刷题宝典,很多人靠它们进了大厂。
有收获?希望老铁们来个三连击,给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我的博客:良许嵌入式教程网,满满都是干货!
共同學習,寫下你的評論
評論加載中...
作者其他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