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项目测试阶段,我们收到一个典型问题:
“这个认证流程在测试环境失败,抓不到请求,看起来没发。”
听上去很普通。于是我们如常开启 Charles、检查接口、打开日志……但什么都看不到。
两天后我们才真正发现,问题根本不是网络,而是参数拼错。而这个错误,如果我们一开始换个角度抓包、换个工具,就能在半小时内解决。
这篇文章分享的就是那次经历,我们如何在“抓不到包”的假象下,做了5件事找出真相的过程。
步骤1:用 Charles 抓模拟器 → 正常
我们先用 Charles 抓安卓模拟器:
- 设置代理 → 成功;
- 安装证书 → 成功;
- 请求抓包 → 成功;
接口流程一切正常,说明功能没问题。但在测试真机上,流程还是失败。于是我们把问题指向“是不是测试环境问题?”
我们错了。Charles 模拟器没问题,并不代表真机也一样。
步骤2:iOS 真机代理 + Charles → 失败
换iOS真机再测一次:
- Charles 开启代理端口;
- 手机设置代理;
- 安装并信任证书;
结果什么都没看到。于是我们开始误判:
- “是不是服务端屏蔽了IP?”
- “是不是证书没有成功挂载?”
- “是不是用了非标准域名?”
又浪费了半天时间查服务端和HTTPS配置,但问题根本不在服务端。
步骤3:用 Wireshark 验证“到底有没有发包”
我们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个请求根本没发出?
于是我们用 Wireshark 抓主机接口,监听真机IP行为。
发现:
- 有建立连接尝试;
- TLS握手开始就中断;
- 服务端无响应;
这说明请求确实“想发出去”,但握手失败。我们推断:可能是中间人证书机制被拒绝了(即TLS Pinning)。
步骤4:换 Sniffmaster 真机直连抓包 → 成功看到请求体
我们拿出团队授权使用的 Sniffmaster 抓包大师工具:
- 真机插线连接;
- 启动工具,筛选目标App;
- 启动抓包任务,开启HTTPS解密;
- 成功看到SDK真实请求内容;
一眼看出问题:
- 有个必填Header拼错了;
- 服务器直接返回403;
- SDK未捕获异常,导致前端逻辑中断但无提示;
步骤5:复盘调试流程,团队规范抓包策略
这次抓不到请求的过程,让我们意识到:
- 太多误判浪费时间,是因为只用Charles;
- 日志和控制台能看到的太有限;
- 没有从“抓不到”背后可能的“技术机制”出发判断;
于是我们为团队建立了抓包阶段性切换流程:
阶段 | 工具组合 |
---|---|
开发阶段 | Charles + Postman |
模拟异常 | mitmproxy + 拦截脚本 |
真机调试 | Sniffmaster + App筛选 |
网络层诊断 | Wireshark |
自定义协议分析 | Sniffmaster + HEX解码视图 |
你抓不到的不是“请求”,而是“信息入口”
每次抓不到请求的情况,其实是一次“信息盲区”的暴露。
你需要问的不是:
“为什么 Charles 抓不到?”
而是:
- 请求有没有走系统代理?
- 有无开启 TLS Pinning?
- 是否封装Socket绕过网络堆栈?
- 是否是SDK内部拼错导致失败?
只有理解请求生命周期和工具边界,才能真正“看清”问题。
點擊查看更多內容
為 TA 點贊
評論
評論
共同學習,寫下你的評論
評論加載中...
作者其他優質文章
正在加載中
感謝您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掃碼打賞,你說多少就多少
贊賞金額會直接到老師賬戶
支付方式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進行掃碼打賞哦